同住家人有防疫指引,但在生活上各種爭吵、磨擦、期待、要求、需要、愛與被愛…等無數個相處的問題,遇到問題用一句話帶過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」,卻缺乏同住指引可以避免各種衝突與遺憾。當然家的定義不是非要住在一起,這次想要討論的是,無論如何就是非得住在一起,該如何才不會讓感情越磨越薄呢?
這個爸爸期待孩子回家很久了,自從讀高中開始就住校一直到大學、研究所,工作了一陣子再次轉換跑道,在家裡附近找到了不錯的工作,以為接下來就是幸福快樂的日子,可是為什麼「這個孩子好像不是我以前的那個孩子?」
將近10年的歲月不在家的歲月,逢年過節格外親切,看不到生活上的各種不合。10年後再回到家,價值觀不一樣突然無法接受,政治立場也很難聊,生活習慣、作息、種種堅持與原則有所差異。
「三催四請來吃飯」事件,真的讓這個爸爸怒火中燒。卑微的講了幾次後,又害怕碎碎念把好不容易回家的孩子念走了,只能不斷自爆到身心憔悴。跟身邊的人抱怨大概就是兩個方向:
「孩子大了管不動了啦,不要管他就好!」
「唉唷,你要建立起爸爸的威嚴啊,不能被吃死死的,建立原則請孩子配合!」
不要管也做不到,要勉強對方也勉強不來。還有其它的可能嗎?
我:「你希望孩子回家住嗎?還是其實偶爾回家就好?」
他:「我當然希望他可以住在家裡,但是沒想到會是這樣。」
我:「為什麼你希望他在家裡?」
他:「因為我年紀很大了,想要珍惜相處的時間。」
我:「你知道為什麼他想要回家嗎?」
他:「他也想要陪在我們身邊,其實我們感情一直都還不錯。但這次他回家住,雖然沒有講破,但是他跟我們生活好像也在忍。因為我們生活習慣不同,所以現在雙方都很辛苦。」
當初孩子回家住,雙方都是想要有更多美好的相處時光。這個前提是一個想法、期待。
這樣共同的、美好的期待不只在家人之間,伴侶、工作伙伴、團隊中都會有共同的目標,但是在朝向這個目標的過程,會出現很多因為謬誤的大前提,而產生的「破壞性」的心態,這些心態可能會破壞共同美好的期待、也可能自我破壞、也可能破壞他人。
大前提:家人住在一起生活習慣不合拍,就會不幸福。
小前提:因為我們的生活習慣不合拍。
結論:所以我無法幸福。
而衍生出的情緒及不適宜的對應。
-
所以我們住在一起一定會很痛苦。
破壞期待:例如因為吃飯時間不同,在當下產生不好的情緒,蔓延到一整個晚上,就算有其它美好的事也體驗不到幸福。
-
所以我要忍受對方跟我不一樣的地方,不然對方會離開。
自我破壞:勉強、委屈自己,就算對方繼續留著,自己也不快樂。
-
所以我希望對方改變,讓共同生活變得幸福。
破壞對方:勉強對方修正,壓迫對方。
-
家庭不幸福,都是那個不能配合我的生活習慣的人造成的。
破壞關係:讓關係陷入緊繃。
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大前提,可能的原因是,焦點完全放在「生活是否合拍」這件事,忽略了共同生活的其它面向。
試著修正前提,轉移不適宜的焦點,會是一個實用的作法,共同生活的幸福家庭,還有很多並同的元素,而不是只有生活合拍,並且,難道生活合拍就能保證幸福嗎?如果要價值排序一下,生活合拍凌駕共同生活其它的面向嗎?
很多人看到自己某個想法,會覺得自己想清楚了,例如:
➡️所以我要忍受對方跟我不一樣的地方,不然對方會離開。
💣自我破壞:勉強、委屈自己,就算對方繼續留著,自己也不快樂。
這在伴侶間也很容易發生,只會覺得我就是犯賤,我就是自虐,沒辦法。但是並沒有看到,其實是前提謬誤,焦點太過侷限,只要能看到更廣的面向,是能夠解開「自以為的偏執」、「自以為改不掉的毛病」。所以全面性的檢視,開打自己的視野,是進入自我改變的第一步。
同住親人防爆指引第一節:停止破壞行為。
- 拓展自己的視野:找到現階段焦點的偏見,進行思維檢視。
- 停止破壞行為:自我破壞、破壞他人、破壞關係。
- 展開正向行動:創造共同生活其它美好的面向。
當然,這只是第一小節,同住家人防爆指引,還有其它練功小節,有機會再慢慢分享。